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3号——行业信息披露》中工程机械业的披露要求
公司主要从事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的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工程机械包括混凝土机械、起重机械、土石方施工机械、桩工机械、高空作业机械、消防机械、矿山机械、叉车等,主要为基础设施及房地产建设服务;农业机械包括耕作机械、收获机械、烘干机械、农业机具等,主要为农业生产提供育种、整地、播种、田间管理、收割、烘干储存等生产全过程服务。
工程机械行业属于高技术壁垒与资金、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生产制造呈现多品种、小批量、零部件多、制造工艺复杂等特点,行业进入门槛较高,行业景气度与宏观经济及固定资产投资、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投资密切相关,当前行业已进入相对成熟的发展阶段。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国产替代持续加速。近年来,工程机械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通过技术积累竞争胜出的龙头企业在品牌效应、规模效应等方面优势越来越突出,资源进一步向龙头聚拢,强者恒强效应凸显,行业集中度有望继续提升。伴随我国工程机械制造水平的提升和产品竞争力带来的优势,国产替代趋势持续加深。
二是行业周期波动性趋于缓和。无论从持续时间还是需求强度来看,本轮行业景气度均显著高于上两轮景气周期。环保政策趋严、机械替代人工趋势加深以及“两新一重”、“一带一路”建设纵深推进等利好驱动,平滑行业周期性波动。从产品来看,起重机械、混凝土机械等作为工程机械后周期产品,未来两年将持续处于设备更新高峰期,有望接力挖掘机,拉长工程机械行业景气周期。此外,高空作业平台人均保有量和产品渗透率均远低于发达国家,发展空间十分广阔,将以其高成长性助力工程机械可持续稳健发展。
三是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加速转型。进入智能互联时代,以5G、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日新月异,为工程机械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充分赋能。与此同时,中国人口红利减弱、现代施工项目大型化、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以及客户对产品价值提升的诉求等,要求行业加快往自动化、数字化与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
农业机械行业产品市场需求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与季节性特征,行业增速主要受农作物种植面积、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粮食价格等因素影响。近年来,我国农机企业通过自主研发,逐渐填补了国内自主生产高端农业机械产品的空缺,大幅缩小我国农机工业与国外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当前国内自主生产的农机产品种类愈加丰富,产品性能进一步提升。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作物生产的全程机械化将是未来“大农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国家有关部门陆续颁布一系列促进农机行业发展的政策,加强对农业机械的扶持力度,给予农业机械行业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此外,国家出台土地流转政策,有利于土地连接成片、形成规模经营,从而能在实际农业生产中充分利用现代农业机械,提高生产效率。随着农作物种植的全程机械化和全面机械化趋势不断发展,及国家对“高端装备”、“智慧农业”等相关产业政策扶持不断加强,农机企业在创新突破、打造核心竞争优势上寻求发展与突破,中高端农机产品与智慧农业将迎来市场契机。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3号——行业信息披露》中工程机械业的披露要求
2021年,伴随全球疫苗接种速度加快,世界经济逐步复苏;国内经济持续稳定恢复、稳中有进,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2021年,工程机械行业国内市场稳健运行,行业出口快速增长,国际市场对中国工程机械刚性需求持续增加。在政策助力等多重因素促进下,农业机械行业继续向大中型、智能化产品的结构性调整迈进。
公司在“用互联网思维做企业、用极致思维做产品”的理念指导下,坚持“积极的经营策略、稳健的财务计划”的经营方针,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速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经营效率持续提升,经营质量夯实稳健,实现高质量发展。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71.31亿元,同比增长3.11%;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62.70亿元,同比下降13.88%。
报告期内,公司在“装备制造+互联网”、“产业+金融”总体战略的框架下,围绕装备制造进行相关多元布局多头并进,已经形成工程机械、农业机械+智慧农业、中联新材三大板块的业务布局,带来持续发展动能。
公司在坚持高质量经营战略、严控业务风险的前提下,混凝土机械、工程起重机械、建筑起重机械三大产品竞争力持续增强,市场地位稳固。
汽车起重机产品持续保持市场领先,30吨及以上汽车起重机销量居行业第一,大吨位汽车起重机同比增长超过30%;超大吨位履带起重机国内市场份额位居行业第一。
建筑起重机械销售额创历史新高,销售规模稳居全球第一;湖南常德、华东江阴、陕西渭南、河北衡水智能制造基地全线投产,战略布局基地辐射全国,运输距离大幅缩短,客户响应速度明显提升。
混凝土机械长臂架泵车、车载泵、搅拌站市场份额仍稳居行业第一;搅拌车轻量化产品优势凸显,市场份额位居行业前三。
土方机械形成“渭南+长沙”双制造基地布局,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以匠心精神打磨产品,产品型谱覆盖更加全面,狠抓产品质量与服务品质。通过持续调整销售结构,盈利水平较好的中大挖产品销量得到大幅增长,整体市场份额稳步提升,经营质量持续向好。
高空作业机械已实现产品型谱4-68米的全覆盖,成为国内型号最全的高空设备厂商。上市电动剪叉AC、AC-Li、HA、HA-Li四大交流系列产品,上市全球最高直臂产品并已实现批量销售,研制出作业高度40米的全球最高电动臂车;完成多款高空吸盘车、路轨两用臂车、伸缩臂叉装车新产品研制。产品市场表现和客户口碑持续提升,市场份额稳居行业前三。2021年,公司实现高空作业机械销售额33.51亿元,同比大幅增长310.76%。高机海外销售已覆盖五大洲58个国家和地区,产品相继进入欧洲18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高端市场,与全球各地区大型租赁公司与终端客户相继实现合作。
矿山机械蓄势发力,加速露天采矿设备新产品研制,矿挖、矿卡、砂石装备逐步实现量产,加快打造国内最全的矿山成套设备。
工程车桥、智能技术、液压阀件、液压油缸、液压管路等关键零部件产业,加速技术迭代和工艺升级,核心零部件自制率逐年提升,产业链布局持续优化,打造专精特新小巨人,常德液压创建的湖南省液压阀企业技术中心,获得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
农业机械贯彻“智赢、提质、聚焦、突破”的战略方针,优化产品结构,大力推进产品升级与统型,加强制造过程管控,做“精品”装备。AI智能农机商品化进程加速,收获机械与动力机械产品可靠性全面升级,智能化程度更高;聚焦核心区域、主销产品、优质渠道,实现规模稳步增长。小麦机、烘干机、旋耕机、打捆机、抛秧机国内市场份额保持行业前列。
智慧农业实现商业化落地,借助大田数字化技术先发优势,加速推动智慧农业在湖南、河南、江西的示范推广,树立“中联峨桥无人智慧农场”全国示范标杆,创建“中联数字大米”品牌,建设国内领先的数字农业科研基地。面向小规模农户、大型农场主和政府三大主体的商业化智农云平台快速定型,夯实智慧农业行业龙头的品牌基础。
干混砂浆设备业务实现持续稳步增长,市场份额稳居国内市场第一梯队。坚持以技术引领市场,以当前客户需求结合未来新材布局为导向,持续发力干混砂浆站核心件技术创新,为支撑新材料业务扩张提前蓄能。
干混砂浆新材料业务快速推进,已组建完整的技术团队,确立了绿壁、绿伞、绿道、绿地、绿护等5大产品系统,开展96款产品的研发项目,建成年产能7000吨的多功能材料中试生产线,实现材料试产全过程高效、自动、绿色,形成严格高效的生产体系;承接了多个具有行业示范意义的重点项目,机喷抹灰砂浆已完成多个重点工程试用,获得重点工程客户认可;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工厂项目已率先启动建设。
公司立足工业本质,工业互联加速赋能企业全面的数字化转型,与华为、中国移动600941)分别达成战略合作,持续围绕企业核心业务场景,业务管理全面移动化,并加快推进海外业务、土方业务端对端数字化管理建设,加速对传统管理模式、业务模式进行突破创新。
率先将“5G+工业互联网”应用于塔机研发,5G塔机远程智控系统成功应用,实现从“塔机高空操作变地面操作”到“远程智能控制”的跨越,该系统填补了塔机远程智能吊装的空白,提升了塔机操控的智能化水平,为塔机少人化以及无人化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启动新一代研发数字化平台建设,加强研发与营销、制造的协同集成,以基于数字孪生的数据应用场景驱动中联重科000157)智能化产品4.0A创新,研发效率大幅提升。
公司加速生产制造的智能化升级换代,智能园区、智能工厂、智能产线建设相继落地,智造技术转化应用,智慧系统、智慧运营协同高效运行,夯实公司高质量发展基础。
(1)智能制造驶入快车道。智慧产业城的各产品线主机园区及关键零部件园区全面开工建设,首开挖掘机园区中大挖装配智能产线投产,“挖掘机械智能制造示范工厂”项目入选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厂揭榜单位;塔机智能工厂二期开园投产,形成一座“智能工厂”、二个“灯塔车间”、三座“智能立库”、四条“黑灯产线”的生产格局,夯实公司塔机全球第一的产业基础;常德关键液压元器件(液压阀)智能产业园已全面建成投产,提升高端液压阀制造的自主可控能力;搅拌车智能工厂开园投产,智造水平国际领先;高端液压油缸、工程车桥、农机常德及马鞍山基础施工机械等智能制造园区按计划有序推进。
(2)智造技术研究加速转化应用。融合AI技术与智能装备,构建柔性化智能产线;融合智能控制算法与数字化系统,构建高效协同的业务链条。持续推进涵盖全制造流程150余项行业领先的智能制造技术在智能产线项全流程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在智能产线成功搭载,加速制造环节智能化升级换代,其中25项先进技术为行业首创,全面推动公司智能化引领行业发展。
坚持“技术是根、产品是本”的理念,保持高研发投入,以自主创新为主导,实施产品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创新,打造行业领先技术和高端产品,占领科技创新制高点,引领行业标准,专利实力居行业前列。
在工程机械板块,研制出全球最大全新2000吨级全地面起重机,突破大载荷、大高度吊装的精准操控及安全控制等关键技术,持续引领风电吊装行业发展。研制出全球最大W12000-450上回转塔机,额定起重力矩达12000吨米,是全球首台超万吨米级的上回转超大型塔机,是中联重科为建设世界最大跨度公铁两用斜拉桥——常泰长江大桥特别打造的塔机。先后自主研制出全球最大LW2340-180、LW2460-200风电动臂塔机,两次刷新全球最大风电动臂塔机纪录,攻克了变频回转控制技术、双油缸闭环顶升控制技术等核心技术,解决了风电行业面临的百米以上风机拆装难、成本高等一系列难题;创新研制出63米碳纤维臂架泵车,实现了碳纤维结构的原材料国产化、制造装备国产化,成功突破了碳纤维复合材料的设计-计算-制造-试验成套原创技术,为全球首创;在行业率先研制出人机协同的智能挖掘机器人,该项技术亮相央视《新闻联播》头条,得到社会各界高度认可。“大柔度臂架类工程机械智能化作业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智能化电液一体多路阀项目”被列入2021年湖南省十大技术攻关项目,“全球最大起重力矩2340吨米风电动臂塔机、行业首款国产化碳纤维臂架泵车”位列2021年湖南省十大科技新闻首条。
在农业机械板块,确立以智能农机和智慧农业为依托的总战略,聚焦农机产品升级和技术研发,深耕高端产品和渠道布局,有序推进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加快向高科技农业农机企业转型升级,持续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AI小麦收获机已小批推广,持续引领行业技术方向;CL2404无级变速拖拉机下线,填补国内空白;轮式果园作业平台,居国内领先水平;12kg大喂入量联合收获机,适应国内谷类多种作物收获,成为大型收获机的标杆产品。智慧农业布局成效显著,成立涵盖农艺、物联网、AI研发的百人智慧农业技术队伍,树立“中联峨桥无人智慧农场”全国示范标杆,创建“中联数字大米”品牌,建设中国领先的数字农业科研基地,与大型国营农场探索可复制的商业模式,实现智慧农业全国大面积推广,打响中联智慧农业知名度,以智慧农业带动高端智能农机发展。
2021年11月,公司举办了以“绿色智造 引领双碳新未来”为主题的“新能源产品及碳纤维复合材料新技术”发布会,面向全球集中发布了全球首款纯电动混凝土泵车、全球首款60米级别混合动力泵车、全球首款40m级电动直臂式高空作业平台、国内最大吨位纯电动宽体自卸车、7.5吨纯电动挖掘机、氢燃料电池底盘等8大系列16款新能源产品,在多个领域实现了全球首创、行业第一。
截至2021年12月,已累计发布了50多款新能源产品,产品类型覆盖混凝土泵车、混凝土搅拌车、汽车起重机、高空作业平台、挖掘机、矿卡、叉车、应急车辆、农业机械等领域,新能源化形式囊括纯电动、混合动力、氢燃料,全系列新能源化产品基本形成。
公司是首家主导制定国际标准的国内工程机械企业,国际标准化注册专家19人,累计发布9项国际标准、414项国家与行业标准、22项团体标准。2021年公司主导制定的GB/T6068-2021《汽车起重机和轮胎起重机试验规范》、GB/T 9142-2021《建筑施工机械与设备 混凝土搅拌机》、GB/T19924-2021《流动式起重机稳定性的确定》三项国家标准正式发布,主导制定的T/CMIF 138-2021《绿色设计产品评价技术规范 塔式起重机》绿色评价团体标准发布,参与制定并发布2项国际标准,实现了标准引领行业创新发展。
报告期内,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62%,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48%,全年共授权专利727件,同比增长99.2%,获得1项中国专利金奖、2项中国专利优秀奖,“臂架振动控制方法、控制装置、控制系统以及工程机械”发明专利获中国专利金奖,“一种臂架挠度的测量方法、装置及系统”、“一种卸粮装置、具有其的农业机械及卸粮方法”发明专利获中国专利优秀奖,充分彰显了公司强大的研发创新实力。
公司加速用地球村思维推进海外变革,继续聚焦重点国家和地区,构建基于端对端、数字化、本土化的海外业务体系,海外市场取得突破性进展。
报告期内,公司境外收入同比增长超过51.05%。超大吨位履带起重机产品批量出口海外市场,2000吨级履带起重机出口订单为我国出口海外国家最大吨位起重机,逐步突破全球高端履带起重机市场;公司混凝土和起重设备参与雅万高铁项目建设,助力“一带一路”项目建设;高空作业机械代理商网络已覆盖全球五大洲重点市场,实现重点市场国家和地区“代理商+大客户+终端客户”的立体突破,全球销售网络和服务网点逐步建立;欧洲工厂在意大利正式落成,塔机、汽车起重机、高空作业机械实现本地化生产与销售,助力欧洲市场的深入拓展。
(2)加速推进海外管理变革。公司用互联网思维变革海外业务模式, 航空港分级分类,深耕下沉,辐射区域;本地化员工快速融合,赋能培训,激发活力;端对端管理映射孪生,环环相扣,全线贯通加速构建了全新的基于端对端、数字化、本地化的海外业务体系,完成17个重点国家本地化业务和运营体系建设,海外市场取得突破性进展。
(3)加快海外制造基地拓展升级。意大利CIFA拓展升级为涵盖混凝土、工起、建起产品的综合型全球化公司;整合全球领先的农机具制造商拉贝公司与农机板块的协同,加快农业机械“走出去”;白俄罗斯基地全面投产,辐射东欧及中亚地区,创造海外新的业务增长点;印度工业园启动建设,辐射中东、南亚等市场。
报告期内,公司纵深推业务端对端管理,不断提升供应链、售后服务、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为公司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1)纵深推进端对端管理。共性业务集成全面应用,实现信息互通和流程互联,提升业务全链条的决策效率。健全风控端对端管理体系,筑牢风控防线,打造“有感知、会思考”的风险智能预警平台,深化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主动发现经营风险,助力业务稳健增长。
(2)加强供应链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多个品类的共性物资集采整合与关键物资战略采购,优化供应链布局,在确保资源优势的前提下,推进海外供应商本土化、外省供应商本地化,优化供应链布局,保障供应安全,实现降本增效。
(3)打造极致服务能力。统筹推进智慧服务战略布局,发力智慧服务平台建设,推动服务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强化服务标准化、精细化管理,为客户建立全方位保障,打造“诚服务 心关爱”服务品牌,提升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让客户体验更流畅、更高效。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秉承“与战略同频、与业务共舞”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聚焦公司发展方向,用“引凤筑巢”的思维引进优质人才,针对性的提供待遇、发展平台,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优化培养模式和管理平台,激活组织提升效能,不断充实大后方资源保障,打造人才“蓄水池”,助力公司高业绩、高质量发展。
客户根据与公司签订的合同,预先支付产品的首付款,可选择在1-6个月的信用期内及在6-48个月信用期内两种模式分期支付余款。
客户与公司自有融资租赁平台或第三方融资租赁机构签订融资租赁合同,按照合同约定分期支付租金(融资期限集中为3-4年)。其中第三方融资租赁机构委托中联重科自有融资租赁平台向客户代收租金。
结清前,融资租赁平台保留所有权及抵押权,并留存设备权证;结清后,租赁物所有权移交客户,同时客户获得设备权证。
主要操作流程为商务谈判-信用评审-签订合同-客户支付首付款(含首期租金及保证金)-交付租赁设备-融资租赁平台放款-客户按期支付租金。
客户与公司签订买卖合同,支付首付款后,以余款与银行签订按揭合同,银行发放至中联重科账户,客户根据合同向银行定期偿还款项(期限为2-5年)。
按揭方式操作的设备所有权归客户所有,银行发放后,放款银行获得设备的债权及抵押权,并留存设备权证原件。公司按照通常为2至5年的担保期为客户向银行的借款提供担保,担保包括因客户违约代偿的剩余本金和拖欠的银行利息(代偿后,公司享有向客户追偿的权利)。客户须同时结清银行及对公司的代偿欠款方可办理结清,并获得设备权证。主要操作流程为商务谈判-信用评审-签订合同-客户支付首付款-交付设备-客户支付余款。
公司开展信用销售相关的业务及申请授信、担保的事项已经公司第六届董事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包括《公司关于为按揭、融资租赁和买方信贷业务提供担保额度的议案》、《公司关于批准及授权中联重科安徽工业车辆有限公司开展保兑仓业务的议案》、《公司关于批准及授权中联农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开展下游客户金融业务并对外提供担保的议案》、《公司关于对控股公司提供担保的议案》、《公司关于向有关金融机构申请综合授信并授权董事长签署所有相关融资文件的议案》。上述议案亦经公司2020年年度股东大会审议通过。有关事项已在巨潮资讯网进行披露。
公司销售模式分为一般信用销售、按揭销售和融资租赁销售等。报告期内工程机械板块通过按揭和融资租赁模式的销售金额分别为81.81亿元、145.45亿元,占工程机械板块收入比例分别为12.9%、22.9%。
公司基于与客户签订的合同相应条款,且在履行了合同中的履行义务,即客户取得相关商品控制权时确认收入,公司收入确认运用五步法计量模型:
5)公司因向客户转让商品而有权取得的对价很可能收回;公司将商品的控制权转移给客户,该转移可能在某一时段内(即履行履约义务的过程中)发生,也可能在某一时点(即履约义务完成时)发生。对于在某一时段内履行的履约义务,公司选取恰当的方法来确定履约进度并根据合同交易价格确认收入;对于在某一时点履行的履约义务,公司通过综合分析控制权转移的迹象,判断其转移时点并根据合同交易价格确认收入。合同中存在重大融资成分的,将合同对价金额根据融资成分进行调整之后确定交易价格(确认收入的金额),在确定融资成分的影响时,根据恰当的折现率确定融资成分,再将扣除融资成分后的合同对价作为交易价格确认收入;即先以现销价格(公允价值)确定收入金额,再将该金额与合同对价金额的差异作为融资成分处理,在合同或协议期间内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计入当期损益。相关合同中存在的回购、垫付保证金(或月供、租金)、承担追偿责任等导致公司现金流出,公司列在应收账款,并按公司坏账政策计提坏账准备。截至2021年12月31日,本公司承担有按揭担保责任的客户借款余额为人民币85.20亿元,本期支付由于客户违约所造成的按揭担保赔款人民币1.07亿元;本公司对第三方融资公司担保的最大敞口为人民币0.43亿元,本期支付由于客户违约而令本公司支付第三方融资担保赔款人民币0.41亿元。
工程机械行业销售整体呈现增长态势,各类工程机械设备的开工率保持稳定,公司增量业务经营质量显著提升,存量主要资产已充分计提了资产减值准备,整体风险在可控范围之内。
增量业务方面,公司采用大数据、物联互联等金融科技手段,深化业务端对端全过程管理,持续优化客户评估和准入机制,并结合市场情况,在保持较高首付比例前提下,针对不同的产品和客户推出差异化政策,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和销售灵活性的同时,精准防控业务风险;存量业务方面,通过实施分级管理、分类施策的风控措施,监控、考核、管理到订单、人、设备,提高资产管理水平和回款率。
在企业宏观战略决策中,公司注重对全球行业发展态势的研究,把企业发展放置在国际竞争的大格局之中,强化战略方向的前瞻性,确保企业正确的发展方向。
富有前瞻性的战略决策反映企业管理者的战略眼光和洞察力,公司敏锐把握国内外经济发展趋势,适时推进企业战略转型升级,立足产品和资本两个市场,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产业和金融的两个融合。公司聚焦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领域,做优做强核心业务,通过跨国并购、国际合作等方式,全面提升公司在全球市场的地位和影响力。
公司自1992年成立至今,在国内装备制造领域已奠定了稳固的领先地位,并在国际市场充分展现出中国自主品牌的影响力,其“思想构筑未来”品牌核心理念已被社会广泛接受并得到行业高度认同。公司一贯倡导“表里如一、品质卓越”的质量品牌理念,为社会、客户、员工、股东和利益相关方创造最大价值并实现和谐共赢。公司是国家工信部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品牌IP打造项目入选国家工信部工业品牌培育案例。2021年,公司品牌价值突破865.75亿元,较上年增长98亿元,连续18年增长,位列2021亚洲品牌500强第120位。
公司自2001年至今已先后并购了十数家国内外企业,并开创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整合海外资源的先河。其中,2008年并购意大利CIFA公司,代表全球最高水准的技术迅速为中联重科吸纳和再创新,也使公司成为中国工程机械国际化的先行者和领导者。在一系列并购过程中,管理团队积累了丰富的并购经验,总结出企业成功并购的五项共识:“包容、责任、规则、共创、共享”。公司的企业文化使被并购企业顺利融入公司的管理体系,并吸引了大量具有丰富经验的优秀人才,成功解决了收购兼并后的管理难题。尤其在海外并购和资源整合过程中,坚持以企业文化为先导,掌控战略话语权,深度协同,深度挖潜,实现了“做主、做深、做透”。公司前身是原建设部长沙建设机械600984)研究院,拥有60余年的技术积淀,是中国工程机械技术发源地。公司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标准制定者,主导、参与、制修订逾400项国家和行业标准,是国内工程机械行业第一个国际标准化组织秘书处承担单位,代表全行业利益,提高了中国工程机械国际市场准入的话语权;公司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机械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混凝土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流动式起重机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现代农业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7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国家级创新平台数量位居行业前列;掌握行业核心技术,根据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需要,研发出众多极限化产品,获得多项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引领行业技术及产品发展。截至2021年12月31日,累计申请专利12278件,授权专利9407件;根据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需要,研发出众多创新极限化产品,获得多项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引领行业技术及产品发展。
公司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ISO 19720-1:2017《建筑施工机械与设备 混凝土及灰浆制备机械与设备 第1部分:术语和商业规格》于2017年6月正式发布,成为全球工程机械行业首个由中国企业主导并正式出版发行的国际标准;国际标准ISO 10245-3:2019《起重机-限制器和指示器-第3部分:塔式起重机》于2019年3月正式发布,成为起重机领域第一个由中国主导完成修订的国际标准;国际标准ISO 21573-2:2020《建筑施工机械与设备 混凝土泵 第2部分:技术参数的测试方法》于2020年12月底正式发布,成为混凝土泵送机械领域第一个由中国主导完成修订的国际标准;2021年公司主导修订的国际标准ISO 12480-1《起重机安全使用第1部分:总则》已成功进入委员会阶段。
公司作为全国产品链最全的农机装备制造企业,市场占有率行业领先。经过10年的积累和沉淀,在研发、制造、管理及销售等方面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先发优势。经过公司近两年大力调整,实现研发、制造、管理、销售、服务和市场的全方位革新,战略定位更加清晰,业务聚焦初见成效,创新产品增长迅速,公司正从培育期向快速成长期转变,致力打造产品链最全、行业领先的AI农业装备制造商。技术领域获得产品技术奖励共15项,专利授权近千项,率先以人工智能打造智慧农业,实现农机+农艺+互联网的高度融合创新。2021年陆续发布新一代AI小麦收获机、AI水稻收获机,首次发布大马力AI拖拉机、有序AI抛秧机,自主研发并首次发布农机AI、收割测产智能终端等产品,引领中国农业机械迈入人工智能时代,突破行业天花板,持续引领行业技术方向。
公司注重在全球范围内整合优质资源,实现快速扩张,构建了全球化制造、销售、服务网络。在生产制造基地方面,通过对国内外工业园区的整合和布局,形成了遍布全球的产业制造基地。在产品销售和服务网络方面,公司产品市场已覆盖全球100余个国家和地区,构建了全球市场布局和全球物流网络及零配件供应体系,尤其是在“一带一路”沿线设立了分子公司及常驻机构。作为“一带一路”战略重点受益的装备制造业企业,公司致力于深耕海外市场,在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泰国等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拥有工业园或生产基地,实现了公司从“走出去”到“走进去”本地化运营的海外发展战略落地,为公司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公司拥有强大的资源配置能力和更高的运营效率。在人员配置方面,规模结构合理,人均效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在资产配置方面,单位固定资产创造的经济效益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在智能制造方面,工艺制造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行业领先,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率建成塔机智能工厂、搅拌车智能工厂等,实现智能化、自动化、柔性化生产,卓越的智能制造能力打造高品质产品;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公司成立中科云谷公司,全面切入工业互联网领域,加速数字化转型,提供基于智能设备的客户端整体运营解决方案。在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拓展国际国内市场业务的过程中,强大的资源配置能力及高效的运营效率将更有利于企业持续稳健发展。
2022年,国家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受“适度超前”开展基建政策支持托底经济,结合专项债投放缓解下游客户资金,将持续释放工程机械行业国内需求,2022年工程机械行业国内市场将呈现“前低后高”态势;随着海外疫情有效管控的逐步放宽,各国为恢复经济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对中国工程机械刚需将加快释放,2022年行业出口有望持续增长。
当前,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2021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凸显了新发展阶段党中央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高度重视。2022年1月5日,农业农村部正式印发《“十四五”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规划提出要深入推进农业机械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补短板、强弱项、促协调,大力推动机械化与农艺制度、智能信息技术、农业经营方式、农田建设相融合相适应,引领推动农机设备创新发展,做大做强农业机械化产业群产业链,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高质高效发展。
公司坚持四要、四精、四个极致,紧抓根本,贯彻端对端思维,主导优势板块把控效益和规模的动态平衡,巩固提升市场占有率,实现高质量发展;新兴板块与海外业务突破瓶颈,迅速成长,实现有格局的发展。在产业梯队式发展的态势下,公司整体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实现稳健高质量发展。
1、持续加强科研创新。坚持“产品是根、技术是本”的理念,持续深入推进产品4.0A工程,做好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专项,保持产品技术性能的引领优势,保持新技术赋能和新产业300832)快速孵化的能力优势,保持行业技术话语权优势。持续完善产品平台激励机制,进一步增强技术人员的创新动能,保持研发的机制优势,让技术创新成为公司持续发展的源动力。2、稳扎稳打实现市场突破。以“要质量、要效益、要规模、要可持续”为理念,把握好战略的方向、节奏和力度,做好规模和效益的动态平衡;以技术、质量、成本、服务四个极致为标准,重构市场竞争的制高点;深化市场端对端和绩效合伙制,实现组织机构扁平化,充分激活一线、加快推进海外业务发展。持续用“地球村的思维”推进海外业务的变革和发展,全面复制“航空港+地面部队”模式;以本地化团队深耕市场,通过组织、资源、技术、运营模式整合,加快推进本地化业务和运营体系建设;采取“一国一策”、“一区一策”的差异化市场策略持续深耕境外重点市场。
4、巩固壮大产业梯队。在做强做优工程机械板块的基础上,加速培育新型建筑材料、智能农机和智慧农业两大板块,打造新的业绩增长点。
5、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推进企业经营管理数字化转型,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降本增效潜能、风险防控能力。持续深化管理端对端变革,端对端打通企业的研、产、供、销、服,建立面向未来的数字管理体系。
6、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继续用“引凤筑巢”的思维加大高端人才引进,搭建好人才的事业平台,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助力公司高业绩、高质量发展。
7、加快智慧产业城建设。打造先进制造未来企业的核心载体,以数字化技术实现生产要素的全面打通和智能化协同利用,建设“面向未来、引领三十年”的世界级灯塔工厂,将智慧产业城打造成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对策:密切关注国内外疫情动态和宏观经济政策,分析研判宏观经济走势,制定相应的预防调整策略、措施;加大研发投入及新技术应用力度,持续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增强4.0和4.0A智能化产品竞争力;创新商业模式,提高增值业务、后市场服务盈利能力;构建适应市场竞争的高效运营管理机制。
对策:紧盯全球主要原材料、能源价格行情,分析研判价格变动趋势,制定高效能的采购方案;通过供方资源再整合、共性物资的集中采购,培育规模化和专业化的供应商,形成长期供应商战略联盟,建立稳定、可靠、高效、低成本供应链体系;通过技术、工艺创新提高材料利用率,运用替代技术开发新材料、新工艺,持续降低成本;加快进口零部件国产替代进程,增强关键零部件的自主研发力度。
对策:密切关注全球金融市场和国家汇率政策,分析研判汇率走势,选择合适的汇率管理工具对汇率风险进行主动管理;加快“一带一路”境外基地本地化生产进程,对冲汇率波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