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头塔机建设“中国天眼”,履带起重机为第三代核电站华龙一号成功“加冕”,世界最大容量现场组装式变压器成功下线,全球首列智轨列车上路运行,动车组开进欧盟市场,盾构机建设莫斯科地铁……“十三五”期间,湖南装备制造业转型提质,创新发展,参与全球竞争,成绩令人瞩目。
“装备湘军”挺起湖南工业脊梁。克服今年疫情不利影响,今年1-10月我省装备工业规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高出全省规模工业5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和利润同比增长11.2%和28.2%。
近日,英国KHL集团发布了2020年度的全球起重机械制造商20强排行榜《ICM20》。榜单显示,中联重科、三一集团的起重机械销售额分别位列全球第三、第八,且排位分别比2019年前进了4位、2位。起重机械领域的强大实力,正是装备“湘军”近年不断崛起的一个佐证。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各个国家和地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争之地。2016年,湖南拿出制造强省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明确的12大重点发展领域中有8个在装备制造业,重点培育的20个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也有8个在装备制造业。
创新驱动产业“加速器”,湖南“十三五”期间实施高端装备创新工程。29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7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1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一大批创新平台撑起我省装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制造强省专项资金作“后盾”。目前,全省共认定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产品518项,有力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和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自2015年起,我省1422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获得国家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试点支持,获得保险补偿支持的首台(套)装备数量和金额均居全国前列。
围绕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新型能源及电力装备、新能源汽车等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工程机械关键零部件一直受制于人,“卡脖子”问题正在逐步缓解。近年来,三一集团、中联重科、铁建重工、山河智能等龙头企业建立零部件研发生产体系,较高等级的底盘、发动机以及液压泵、阀、缸、马达研制成功并形成量产,湖南成为国内最大的液压油缸生产基地。中小零部件企业快速成长,中兴液压、特立液压、中联液压、万鑫精工、申亿五金、启泰传感开发的液压缸、液压阀、减速机、大规格螺栓、液压传感器等产品,成功实现国产替代。
优质企业集聚成链,优势产业集群发展。从新能源汽车电池到电机、电控,不断补链、延链、强链,湖南已成为国内重要的新能源汽车基地。2019年,湖南生产新能源汽车18.04万辆,占全国总产量的14.5%。
在中车株机公司,全球首个轨道交通转向架智能制造车间,11条生产线马力全开。自动运输小车从立体物料库取料,输送到相应工位,智能制造装备再根据物料二维码参数信息自动生产,之后产生新的二维码进入下一环节。“相比传统人工操作模式,人员精简50%,运营成本降低20%。”中车株机公司董事长周清和介绍。
智能制造“遍地开花”。中车株机公司转向架智能制造等27个项目列入工信部智能制造专项,其中18个已经建成竣工并通过工信部验收。16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60家企业、100个车间分别被认定为省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示范车间。
“随着智能制造由‘点上示范’向‘面上推广’纵深发展,我省装备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迈上中高端。”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装备制造企业不仅通过智能化改造降本增效,还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对产品的实时在线运行监测,通过移动智能终端为客户提供在线工况监测、故障预警等更多信息化增值服务。
“天狼星号”动车组、大型盾构机、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等一大批湖南高端装备产品成功打入欧美市场。近年来,山河智能、中车株洲所、衡阳特变、湘电集团等企业充分发挥技术、资本、劳动力等优势,不断拿下海外大单,加快“走出去”。
拓展国际市场,建设国际化品牌,“装备湘军”在国际竞争格局中赢得一席之地。“十三五”以来,中联重科加快海外布局,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市场网络、服务体系遍布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位于中白工业园的中联重科白俄罗斯基地今年6月进入试生产阶段,已下线数十台汽车起重机,项目投产后将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一个覆盖东欧及中亚地区的辐射中心。
“十三五”期间,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览会、轨道交通装备博览会、网络安全·智能制造大会等专业展会的举办,聚焦全球目光,扩大了“装备湘军”的影响力。
据统计,2019年,全省装备制造业4550家规模企业营业收入12193.8亿元、利润706.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9.9%和14.4%,在全省规模工业中的占比达到32.6%和37.8%。(记者 曹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