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B半岛BOB半岛官网入口
  • BOB半岛
  • BOB半岛官网入口
您的位置 :首页 > BOB半岛官网入口
BOB半岛官网入口 BOB半岛官网入口
BOB半岛:三一集团“蛇吞象”背后的秘密

  走进三一集团长沙产业园大门,你能看到几十辆新下线的工程泵车,角度统一、队列整齐,这些泵车中的绝大多数已经被客户预定,等待交付。

  数据显示,今年2月,三一集团挖掘机销量超过3600台,同比翻两番,这也刷新了三一集团有史以来2月份的单月挖掘机销售纪录。

  1月22日,三一集团推出的跨领域新产品——38米消防车,在长沙产业园18号厂房下线。与传统消防车不同,这款消防车的臂架不受场地限制,可大跨度、跨障碍展开,其末端出水口可最大限度接近火源,被称为“指哪打哪”的“消防侠”。

  因地震受损的日本福岛核反应堆,冷却系统不能正常工作,温度快速上升。为了给核电站降温,日本投入了陆上自卫队直升机和东京警视厅高压水车,但效果甚微。

  万分危急!如果不能遏制这个势头,一旦核反应堆爆炸,灾难将无法预料!为了尝试更好的降温方法,东京电力公司决定启用长臂架泵车。

  虽然日本以日立、三菱、小松等为代表的工程机械行业在全球范围内赫赫有名,但此时却帮不上忙。能生产事故现场需要的56米以上臂架泵车的,全世界只有三家企业:德国大象、上海施维英以及三一集团,而三一集团旗下上市公司三一重工拥有当时全世界最长臂架的泵车。

  情急之下,东京电力通过中国外交部向三一集团发来求助函,提出购买一台型号为SY5502THB的62米泵车,给核电站降温。

  收到求助函的三一集团立即决定,免费为福岛核电站提供一台价值为100万美元的62米泵车,同时派出一个由6名成员组成的先行工作组去日本,手把手培训当地操作手。

  收到求助函的1个小时后,三一集团这台62米泵车从长沙启程。这次千里驰援的注水作业,从3月31日开始,持续进行了数月。

  由于三一的泵车有着超长臂架的优势,日方在其第五节臂架上安装了摄像头和放射传感器等仪器,当没有注水作业任务的时候,泵车设备还肩负起另一个重要使命——伸展臂架从上空对机组的情况进行监控,最大限度地保证现场救援人员的安全。

  这台62米泵车在救援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日本救援人员和日本媒体、民众亲切地称它为“大长颈鹿”。

  也正是此次救援中泵车折叠臂架在消防救援领域的创新运用,引起了三一集团的高度重视。经过多次讨论,三一集团决定开启“大跨度高喷消防车”的研发工作。

  不过,在研发早期,三一集团的研发主力仍扑在泵车、挖掘机等传统产品上,消防车研发一度进展缓慢。2013年起,随着布局新领域的步伐加快,三一集团将原本专攻传统行业的研发人员,大量充实到消防车项目,其研发人员增加到60人左右,项目攻关进入加速期——

  2015年9月,首台48米大跨度举高喷射消防车成功中标北京某消防局采购项目,成为该产品的首个订单;

  在日本福岛救援中发挥作用的,除了三一捐赠的泵车外,还有一台是德国大象58米泵车,其制造商为德国普茨迈斯特。

  说起普茨迈斯特,三一与其可谓缘份深厚——1994年三一刚成立不久,三一集团董事长梁稳根曾只身前往欧洲,希望能通过与先进企业的合作,走出一条中外合资、以市场换技术的路子。普茨迈斯特即是造访对象之一。

  然而,当梁稳根跑了一圈以后,发现这些领先企业根本瞧不起名不见经传的中国民营企业,合资的建议被拒之门外。

  但令人万万没想到的是,18年后,三一却完成了“蛇吞象”的惊天逆转,收购了德国“世界混凝土第一品牌”普茨迈斯特。

  在采访中,梁稳根告诉记者,当年在欧洲市场屡屡碰壁后,他深刻地认识到,核心技术和部件受制于人,是国内工程机械产业发展受限的主要原因,要在市场中获得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打破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恐惧,大胆自主创新。

  拖泵,是三一集团自主研发的第一个产品。当初的技术难点在于其核心部件集流阀组一直被国外掌握,且国外还采用非标准件设计构建了技术门槛,要简单模仿不可能。百般打听后,梁稳根请来了北京自动化研究所液压专家易小刚。

  易小刚凭着在液压及电子控制方面的扎实功底,通过对混凝土输送泵的机械、液压、电气系统进行彻底改造,攻克了“液压冲击”“油缸防水”等技术瓶颈,使得液压泵关键摩擦部件的磨损、混凝土超高压泵送的密封性等一系列问题相继得到解决,彻底解决了泵送高度低的问题。

  1995年底,三一生产出第一台拖泵,并诞生了首个专利——集流阀。这款型号为60A的三一混凝土拖泵下线%的毛利。依靠拖泵产品,三一开始在工程机械行业有了立足之地。

  尝到创新甜头的三一继续发力。从1998年起,三一开始启动实施“工程机械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打造“一高双核”(即高品质的产品定位、核心技术自主研发、核心部件自主研制)。在近20年里,集团累计投入资金50亿元,建立了北京、长沙、沈阳、昆山、上海研究中心及美国、德国、印度、巴西研发制造基地,通过全球协同研发探索出了一条装备制造企业创新发展的新模式。

  “研发是三一的核心竞争力,集团每年将销售收入的5%-7%投入到研发领域。截至目前,集团拥有研发人员4000余名,博士、硕士占40%以上,外籍专家200余名。”三一集团总裁唐修国曾透露,在三一,拿股权最多的是研发人员,提事业部老总最多的是研发人员,最受宠的也是研发人员。

  通过创新,三一在工程机械液压、控制、材料和系统集成等领域内,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突破——从1994年第一台大排量、高压力混凝土拖泵研制成功,到2000年世界首创的全液压平地机下线年拥有四个“中国独创”的路面铣刨机问世,到2011年被誉为“全球第一吊”的3600吨级履带起重机研制成功;研制出全规格混凝土泵车臂架,全面取代进口;研制出工程机械专用智能,填补了国内空白;研制出高强度钢材,打破了国外垄断;研制出液压油缸、汽车底盘、回转支承、分动箱等核心部件,并全面实现自制……三一集团曾三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次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并已累计申请专利9800件、拥有授权有效专利近6000件。

  2011年,由于欧债危机影响,再加上子女缺乏继承产业的兴趣,普茨迈斯特的创始人、已近八旬高龄的施莱西特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可以托付企业的人。

  此时的三一集团,已成长为中国混凝土机械行业的龙头企业,并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哈利法塔(原名迪拜塔)、北京奥运场馆、伦敦奥运场馆、巴西世界杯场馆、上海中心、香港环球金融中心……但凡你能想到的那些了不起的建筑,建设的时候都用了三一集团提供的工程机械设备。三一集团目前已成为中国最大、世界第五大工程机械企业,全球最大的混凝土机械制造商。

  当年11月底,普茨迈斯特CEO秘密来到三一集团考察,朝气蓬勃的三一彻底改变了他对中国制造的印象。回到德国后,“大象”主动向三一抛出了橄榄枝。

  2012年1月,三一集团正式收购普茨迈斯特。这也是当年中国企业在德国完成的最大一笔收购,被誉为“中德示范易”。

  在三一集团,ECC(企业控制中心)跳动的字节,记录着三一海量设备开工数据,也从一个特殊的维度揭示着中国经济运行的“凉热”——这便是“挖掘机指数”。

  据三一重工总裁助理陈静介绍,进入2011年后,三一的核心业务工程机械销售收入由高峰时的500亿元回落到不足300亿元。传统业务如何转型?三一瞄准了工业物联网,路径仍是创新。

  他们开始尝试在工程机械上部署大量传感器,采集机器实时数据并传回ECC平台,基于工业大数据进行大量的管理实践。

  起初,ECC主要用于监视机器是否开工、作业时间多长、工作量是多少、零件磨损和油耗情况怎样等。随着客户需求的增加,ECC逐步增加了工况实时监控与预警、故障远程诊断、预测性维护、客户运营优化等服务。

  在不断的技术更新中,一台台机械通过机载、传感器和无线通讯模块,与物联网大数据后台连接,最终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数据库——5000多个维度、每天2亿条、超过40TB的大数据资源。

  2014年3月,国务院有关领导视察三一集团,观看了大数据平台后,要求三一每个月报送一次设备运营数据。后来,更要求报送周期缩短到半个月一次。

  “将这些海量施工数据和每月国家固定资产投资额进行建模分析得出,三一的数据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国家宏观经济走向。”陈静说,紧接着,三一与清华大学合作,推出了“挖掘机指数”,通过该指数中的开工率数据,可以预测下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量;同时,还可根据每个省数据情况,发现各省固定资产投资走向,实时分析区域市场变化,指导营销。

  以62米超长臂架混凝土泵车的远距离数字化遥控器设计为例,三一在小批量试制阶段即开始对110台车辆的操作手使用行为进行数据采集,3个月收集了36541条数据,发现了末级臂架的特殊姿态对无线信号遮挡导致影响遥控可靠性的问题45起,并迅速调整控制程序,大幅度提高了遥控操作的可靠性。

  在服务上,三一率先依托“云端+终端”大数据平台将地面的位置、车辆开工信息、配件库存信息进行集中管理,建立了一套“天地人合一,一二三线协同”的服务体系,兑现了“当工程机械发生故障时,2小时到场,24小时完工”的服务承诺。

  面对下游用户,三一为全国9000余套搅拌站提供从原料到工地的搅拌站设备全套管理服务;通过数据分析,为用户提供自动撮合施工工地与搅拌站、优化混凝土泵车运输路线、预警危险施工、识别操作手偷油等一系列增值服务。此外,还通过开工数据精准判断用户当前经营状况与信用风险,以此为依托提供近300亿元的设备融资租赁、保险等金融服务,帮助业主加强盈利能力。

  目前,基于多年的物联网大数据实践,三一正打造一个服务于全社会的工业物联网平台——中国的“predix”。该平台以“制造即服务,数据即价值”为理念,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平台,将机器、数据、流程、人等因素融合创新,形成工业领域各行业的系统解决方案,打通连接客户的最后一公里,提升智能制造的能力。

  “未来的工程机械和装备制造业,很难会有人再花几百万买一台设备,而是会过渡到‘只买服务而不买机器本身’,最终制造业产品应该是以‘分享’的模式存在于市场。”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说,未来,基于云端的供应链精细化管理、连续的在线监测、生产设备运行的优化、能源数据管理、工业安全生产等,都将大大提高三一的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