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要依靠创新提升实体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常州深耕“工业智造明星城”,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龙头骨干企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做优做强创新平台,聚焦中心任务实干,“高质量”的基础更加厚实,成果更加丰硕。
数据显示,尽管常州尚未跻身GDP“万亿俱乐部”行列,但常州的工业销售收入已经达到了1.3万亿元,全市上下拥有各类工业企业5万多家。
常州已经连续两年举办了“工业和能源互联网博览会”。之所以有信心打出这样一张牌,常州有工业基础的“强支撑”,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圈”,有万物互联的“客户端”,也有宜居宜业的“好生态”。而在这背后,是常州对实体经济的长期持续深耕,造就了大量行业“隐形冠军”的涌现,编织出常州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数据显示,常州细分领域的行业“隐形冠军”企业目前已经超过200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累计15个,位居江苏全省的第一位。“隐形冠军”企业营收规模不算太大,但在各自细分垂直行业中占据着绝对的领导地位。同时,“隐形冠军”多处于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往往不被普通的终端消费者可感可知,媒体曝光度也不高,但由于它是“通用型”配套企业,受经济周期等波动影响较小,因此这类企业往往盈利能力相当可观。
初创于1990年的恒立液压,最早只是做环卫车辆的液压油缸。成功实现了挖掘机专用油缸的开发后,公司开始为三一、徐工等大型工程机械企业配套。经过多轮技术攻关,恒立液压已经从单一的液压油缸制造商,发展成为集液压元件、精密铸件等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企业,成为国内液压设备制造龙头。目前,恒立液压的市值已经突破千亿,这作为一家“隐形冠军”企业来说难能可贵。
常州为什么能够大量涌现“隐形冠军”?土壤很重要。除了乡镇经济打下的基础,常州较早地意识到创新能力对于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常州科教城,正是常州较为超前地大力发展高职教育,以及构筑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生动缩影。常州科教城由常州大学外加五所高职院校组成,据常州科教城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几年来,常州科教城的功能定位,经历了从单一的大学城,到升级为产业园区、研发园区的演变。如今,有了中以常州创新园、中德创新园等国际园区的重磅“加持”,常州科教城正在努力打造“国际合作先行区、科技创新引领区、创业孵化集聚区、产教融合示范区”。
作为常州“创新之核”的常州科教城,2019年荣登中国创新园区第一名。多年来,以科教城为首,常州培养出大量的高技能人才,为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数据显示,常州“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达1143人,已经连续五年位居江苏第一。同时,江苏全省13个设区市共有21人被授予“江苏大工匠”称号,常州有5人,独占江苏全省近1/4。
这样的产业基础和人才储备,也让常州在新时期迎来了难得的机遇,细数新基建涵盖的5G基站建设、特高压、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七大领域,常州是全国地级市中为数不多的实现全覆盖的城市,产业门类齐全,应用场景丰富。细分来看,常州拥有中车戚墅堰研究所、今创等轨道交通行业骨干企业;上上电缆位居全国行业第一;万帮充电在全国260多个城市建设运营充电桩,居全国第二。
工业是常州立市之本、强市之基,近年来,常州聚焦厚植制造优势,在产业链上抓住行业龙头,在价值链上抓住高端环节,在供应链上抓住平台经济。具体而言,常州正在加速壮大高端装备、绿色精品钢2个两千亿级,汽车及核心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电力装备5个千亿级,轨道交通、生物医药及新型医疗器械、新型纺织服装3个五百亿级产业集群,打造“拆不散、搬不走、压不垮”的常州地标级产业航母。
记者注意到,早在2013年,常州便开始布局“十大产业链”建设。这些产业门类中,就包含了如今已经非常热门的新能源、轨道交通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行业和领域。因此,能够一下子站在新基建的风口,无疑是对常州这些年持续深耕新兴产业、对制造业保持“执念”的回报。
位于常州高铁新城的江苏集萃安泰创明先进能源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是常州市首批新型研发机构。研究院围绕新能源材料技术与应用,在节能材料、储能材料和发电材料等领域承担了十余项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和国际合作项目。
安泰创明先进能源材料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之所以落户常州,除了常州完整的工业门类和良好的产业氛围,公司也正是看中了常州位于长三角中心的区位优势。
转战新阶段,常州将坚守实体经济不动摇,深入实施“建链、补链、长链、强链、固链”工程,重点打造集成电路、工业和能源互联网等标志性产业链,助力建设“253”先进制造业集群方阵,确立国际智能制造新优势。